今天为大家提供的是高考地理答题中易混淆的一些观点、并对它们加以区分说明,希望对同学们的温习有所资助。请凭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把一 些自己最易混淆的观点记在最 显眼处,以时刻提醒自己!一、差别观点的联系和区别1.同质观点(两个观点在外延上完全重 合。
)【例1】岩溶地形──喀斯特地形【解】二者的外延,均指水对可溶性岩石进 行的作用(溶蚀为主)所形成的地貌。【例2】第三世界──生长中国家【解】在外延上,两个观点所指的国家是一致的。
2.附属关系的观点(一个观点的外延被另一个观点的外延全部包罗。)【例3】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热带雨林带。热带雨林气候是一种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是一种植被类型,热带雨林带是一种自然带类型。
3.交织关系的观点 两个观点的外延部门重合。如:工具偏向、东经度、西经度、工具半球、工具时区。4.因果关系的观点(两观点内在相近却不相同。
)【谨防堕落】稍不注意,就将某地农作物答成油菜籽、棕油,这样的错误屡见不鲜。或因粗心大意,或因缺少生发生活知识,应引起注意。5.不相容并列关系的观点如: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粮食作物 :水稻、小麦、玉米、高粱、大 豆、蚕豆、碗豆、绿豆、甘薯、马铃薯 经济作物:棉花、黄麻、油菜、花生、芝麻、 甘蔗、甜菜茶、咖啡、可可、人参、贝母等。
6.对立关系的观点:气旋与反气旋二、详细观点区分1.星际物质和行星际物质星际物质是指存在于整个星际空间的气体和灰尘;星际物质则是指在太阳系中,宽大的行星际空间漫衍着极其稀薄的气体和少少量的灰尘物质。故星际物质应包罗行星际物质。2.太阳辐射、太阳辐射强度、太阳常数太阳辐射是指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是一个物理观点。
太阳辐射强度则是一个物理变量,是指一平方厘米的地球外貌上在一分钟内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其巨细随太阳高度角、纬度和时间而定,其中太阳高度角是主要因素。太阳常数则是一个物理定量,是指在日地平均距离条件上,在地球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每平方米面积上,每分钟内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其数值为8.16焦/平方厘米·分 3.降水、降雨降水包罗雨、雪、淞、雾、露、霜、霰、雹等多种形式,而降雨仅仅是降水中的一个主要类型而已。4.流量、径流 流量是单元时间内通过某过水断面的水体的体 积,如果测得断面平均流速,则流量即是平均 流速与过水断面面积的乘积。
多年平均流量, 又称“正常径流量”,其巨细基本上反映了过水 断面以上流域内水资源的丰沛水平。径流是指降水扣除蒸发量等损耗后沿地表、地下运动的水流。5.永久性积雪、季节性积雪永久性积雪、冰川是指漫衍在高纬度的南北极地域或高山地域。
一般只是在气温高的季节有稍许融化,可补给江河。季节性积雪则是一般漫衍在纬度较高、冬 季气温较低的温带和寒带地域,到次年春 暖以后积雪可全部融化成水,使该地河流 形成春汛,也可使土壤湿润,形成好的墒 情,利于春播。
6.印度板块、印度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为全球六大板块之一,主要以大洋地壳为主,属大洋板块。印度板块附属于印度洋板块,是它的一个子板块,为小板块,由陆壳组成,属大陆板块。喜马拉雅山脉是印度板块(而非印度洋板块) 与亚欧板块两大陆板块碰撞发生的,故此处 多地热、地震等地壳运动。7.地质作用、地壳运动和地质结构地质作用是指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壳外貌形 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按其能 量泉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地壳运动是内力作用的一种体现形式,主要分为水 平运动和升降运动两种。而地壳中的种种地质结构 基本上都是地壳运动的效果,基本结构有褶皱和断 层两种形式。8.矿物、矿床、矿产矿物是形成矿产和矿床的物质基础,矿物不即是矿产,只有在岩石形 成历程中,一些有用的矿物在地壳中或地表富集起来,到达工农业利 用要求时,才成为矿产。
矿产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有矿产纷歧定 就叫矿产。矿产是在一定地质作用下,矿产的富集地段称为矿床。9.土壤、土地、土地资源土壤是陆地外貌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土地是陆地的表层部门。土地比土壤内在富厚,除土壤外,还包罗尚未形成土壤的岩石和岩石的风化物。土地资源指人类在现在和可预见到的未来能开发使用的各 种类型的土地,它即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
10.草原、草地、草场草原指生长在干旱、半干旱地域由旱生、半旱生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的植被。草地指被笼罩着草原、草甸等植被的土地。草场指用于畜牧的草原、草甸等的统称。
草地属于土地资源,而草原、草场属于生物资源。11.森林笼罩率与林木蓄积量前者是指森林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域森林面积的占有情况。后者则指森林面积上生长着的林木料蓄积总量,是测定一个国家或地域森林资源总规模和水平的重要指标。
12.一次能源与二次能源一次能源是指从自然界中直接取得的天然能源,无任何人工加工。二次能源是一次能源经由加工转 换成人们需要的另一种形式的能源,如煤汽、 焦炭、核电、水电等,都是一次能源转换成 的二次能源形式。
13.副热带高气压带与副高 副热带高气压带:是七个气压带中的一个; 副高: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简称,对我国天气、气候及旱涝有较大影响。14.东南丘陵与江南丘陵东南丘陵是北至长江,南至两广,东至大海,西至云贵 高原的大片低山和丘陵的总称。
南岭以北,西起武陵山,东至武夷山,湖南和江西两省以及安徽南部的丘陵称为江南丘陵。南岭以南,广东、广西的丘陵称两广丘陵。浙闽疆域的仙霞岭和闽赣界限的武夷山,是长江与东南沿海独流入海水系的分水岭,这一列东北—西南走向山脉以东、浙江和福建境内的丘陵,则称为浙闽丘陵。
15.地方时、区时、时区、国际尺度时间、北京时间、北京的地方时地方时:因经度差别的时刻。地球上有无 数个地方时。时区:1884年国际上接纳了全世界按统 一尺度划分时区,实行分区计时的措施, 将全球分成24个时区,其中工具12区各半 个时区。区时:国际上划定每一时区都接纳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尺度时间,这就称为区时。
国际尺度时间:中时区的区时,即格林尼治时间.也即是0度经线的地方时.北京时间:我国统一接纳的尺度时间,等同于东8区的区时,或东经120度的地方时。北京的地方时:指东经116度的地方时。16.太阳高度与正午太阳高度太阳高度:是太阳高度角的简称,是表达昼夜 状况的指标,大于0为白昼,小于0时为黑夜,等 于0时在晨昏线上。
某一时刻太阳高度的漫衍特点 是从直射点向四周递减正午太阳高度:是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是 太阳在上中天的高度或地方时为12点时的太阳高 度漫衍纪律是:由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17.节气与季节节气:是凭据天气和物候的演变情况确定 的,以太阳在黄道上运行15。为划分尺度, 一个回归年有24个节气。
季节:是凭据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是非的周年变化情况确定的,以太阳在黄道上运行90度为划分尺度;二者在一定水平上都反映了一年中寒来暑往及物候的变换情况 18.无霜期、积温、生恒久、降水变率无霜期:指一年中终霜之后到初霜之前的 一段时间。一般在我国由南向北,沿海向 内陆逐渐缩短,它与生恒久(作物生长的 时期)的是非呈正相关。
生恒久:作物可能生长的时期或作物从播 种到成熟的时期,前者称气候生恒久,纬 度高地域生恒久短,后者称作物生恒久, 同一农作物在高纬高山地域生恒久长。积温:日平均气温横跨某一特定的温度期间的温度的累积总和。降水变率:讲明降水平均变化情况的量。以各年降水量的距平数与多年平均降水量 之比的百分数。
降水变率越大表现降水量 不稳定,旱涝频率越高。季民风候区降水 变率大。19.锋面与气团气团:大规模性质均一的空气。
凭据与流 经地域气温的对比,可以分为冷气团和暖 气团。锋面:冷气团和暖气团的接壤处。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清朗,气团接壤处天气多变。
20.亚热带季民风候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均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季风性湿润气候没有季民风候典型,也就是夏季气温可能没有季民风候高,降水也没有季民风候集中,冬季气温稍高,降水也稍多。亚热带季民风候漫衍在东亚,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漫衍在北美洲、南美洲、澳大利亚的东岸 21.台风与飓风、气旋与反气旋、锋面气旋、热带气旋台风与飓风:均是热带气旋中最强的一级。因所处海 域差别而名称各异。漫衍于西北太平洋上的称为台风,分 布于印度洋和大西洋的称为飓风。
气旋与反气旋:划分是低气压与高气压空气的运动状况。锋面气旋:是含有锋面的气旋,锋面发育在低压槽中。
热带气旋:是热带或副热带海洋上形成的一种气旋, 当其中心四周风力到达12级或以上时称为台风或飓风。22.焚风与干热风焚风:沿着背风山坡向下吹的热干风叫焚风。当气流越过山脉时,在迎风坡上升冷却,起初按干绝热直减率(即1℃/100米)降温,当空气到达饱和状态时水汽凝聚,气温就按湿绝热直减率(即0.6-0.8℃/100米)下降,大部门水分在山前降落。过山顶后,空气沿山坡下降,并基本上按干绝热直减率(即1℃/100米)上升,导致山地背风坡气温高于迎风坡,因而形成焚风。
干热风:是一种高温干燥并伴有一定风力的农业气象灾害。23.气候的要素与气候形成因子气候的要素指气温、降水、气压和风,其中主要是气温和降水。气候的形成因子指影响气候的要素,有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状况和人类运动等。
24.气候类型和气候特征 气候类型是凭据各地气温和降水状况,将全 球气候划分的若干种类型。而气候特征则是 某种气候类型在气温和降水方面恒久稳定的 基本特征。
25.海陆风、季风与季民风候海陆风是由海陆之间的气压日变化而引起的,仅泛起在滨海地域,是一日之内风向转变的现象。季风是由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所导致的海陆之间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或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而引起的一种大规模盛行的、风向随季节有显著变化的风系。有季风的地域纷歧定就形成季民风候,只有在海陆对比显著、风向变化显着的热带、副热带和温带大陆东岸的季风区漫衍的才是季民风候。26.积温与气温积温是指日平均气温≥10℃的植物连续生恒久内的日平均气温的累积,它反映一地生恒久内温度的崎岖和热量的几多。
气温是指一地大气温度的反映。27.断裂与断层:断层是岩石在断裂变形阶段发生的,只有当岩石沿断裂面有显着的移动时,才气称断层。
形成断层,岩石肯定断裂,但岩石发生断裂,未必一定形成断层,关键在于是否沿断裂面有显着的位移。28.洪灾与涝灾涝灾:由于当地降水过多,地面径流不能实时清除,农田积水深渡过大,时间过长,使土壤中的空气相继排挤,凌驾作物耐淹能力,造成作物根部氧气不足,根系呼吸难题,并发生乙醇等有毒有害物质,影响作物生长,造成作物死亡,农业减产的灾害。洪灾:由于江、河、湖、库水位猛涨,堤坝漫溢或溃决,使客水入境而造成的灾害。
洪灾除对农业造成重大灾害外,还会造成工业甚至人员生命产业的损失。洪水是一种峰高量大、水位急剧上涨的自然现象。洪水按其成因可分为暴雨洪水、融雪洪水、冰凌洪水和雨雪混淆洪水等。
29.风化作用与侵蚀作用:风化和侵蚀都是对岩石的破坏作用。但风化作用相对侵蚀作用来说,是在静态下比力缓慢地举行的,短时间内不易被人们觉察。而侵蚀是在较为显着的动力作用下举行的,易于察觉。
30.增长率增减与数量增减 人口增长率降低≠人口数量淘汰,人口增长率 为负值时,人口数量才淘汰。31.比重变化和绝对数量变化 在能源消费组成中,煤、石油的消费比重下降 并不即是消费量下降。32.农业生产类型与农业地域类型:农业为通过培育动植物生产食品及工业原料的工业。
按生产工具分类通常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副业; 按投入几多分类为粗放农业(投入少)和麋集农业(投入多); 按产物用途分类自给农业(生长中国家)和商品农业(蓬勃国家)。由于动植物的差别地域漫衍,以及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世界上形成了在一定地域内的较稳定的、区域性的多种农业地域类型。世界主要有六种:(1) 季风水田农业:漫衍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2)大牧场放牧业:漫衍在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国家和地域,有大面积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3)种植园农业:漫衍在拉丁美洲、东南亚、南亚、美国南部以及萨哈拉以南非洲(4)商品谷物农业:漫衍在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5)混淆农业:漫衍在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6)乳畜业:漫衍在北美五大湖地域、西欧、中欧、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
33.暴雨与风暴潮、海啸暴雨:24小时降水量在50毫米以上的降雨称为暴雨、大暴雨或特大暴雨。风暴潮:由于风暴或台风等引起的海水迅速上 升的现象。海啸:由水下或沿岸山崩或火山发作或海底地 震 造成的海面恶浪并陪同巨响的现象。
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34.降水、降雨降水包罗雨、雪、淞、雾、露、霜、霰、 雹等多种形式,而降雨仅仅是降水中的 一个主要类型而已。35.工业结构与工业结构指各工业部门组成及其在再生产历程中所形成的技术经济联系。
常指部门结构、轻重工业结构和采掘—原质料—制造工业结构三种。工业结构是指各工业的组成及各工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
各工业部门的组成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比例关系不尽相同,对经济增长的孝敬巨细也差别。因此,把包罗工业的组成、各工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内的结构特征归纳综合为工业结构。
36.潜水、承压水、自流盆地潜水:埋藏在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的隔水层之上,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潜水面的绝对标高为潜水位。
潜水面至地面的距离称为潜水的埋藏深度。大气降水与地表水可直接补给潜水,故潜水位有显着的季节变化。
承压水:充满上下隔水层之间的无自由水面并蒙受一定静水压的地下水。当承压水位高于地面高程时形成自流水。自流盆地:由承压含水层到场组成的向斜和结构盆地。在自流盆地的补给区,含水层出露地表接受大气降水,地表水及潜水的补给,在承压水位高于地面时承压水自行流出地表形成上升泉。
37.永久性积雪、季节性积雪永久性积雪、冰川:是指漫衍在高纬度的南北极地域或高山地域。一般只是在气温高的季节有稍许融化,可补给江河。季节性积雪:则是一般漫衍在纬度较高、 冬季气温较低的温带和寒带地域,到次年 春暖以后积雪可全部融化成水,使该地河 流形成春汛,也可使土壤湿润,形成好的 墒情,利于春播。38.河流的水系特征与水文特征河流的水文特征一般回覆的关键点位“两期(结冰期、汛期)、两量(含沙量、流量)、两水(水位、水量)”河流的水系特征则需要回覆:河流长度、流向、 流域面积、水系的形状、河网密度、落差或峡谷 漫衍。
【常见的水系形状:向心状、放射状、平行状、网状、扇状水系】 39.厄尔尼诺与拉尼娜厄尔尼诺:赤道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异常偏高的现象。拉尼娜:赤道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异常偏低的现象。两者都市引起世界各地的气候异常,如 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南太平洋东岸降水 偏多,西岸降水偏少。
40.汛期与洪水期汛期是指江河由于流域内季节性降雨或冰雪融水引起定时水位上涨的现象。洪水期则指江河湖泊中水位凌驾正常水位到达洪峰水位及其以上的时期。41.地形和阵势地形:是指地球外貌种种各样的形态,如山地、平原、高原等。
它不仅包罗阵势的崎岖起伏,而且包罗规模的巨细、坡度的陡缓等差别状况阵势:仅指地表崎岖起伏的总趋势。例如我 国地形特征包罗阵势西高东低,呈门路状分 布和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宽大两个方面 而阵势特征仅为西高东低,呈门路状漫衍。42.地形和地貌地形是地表起伏和地物的总称,地形起伏的大 势一般称为阵势。
五大地形为:高原、平原、山 地、丘陵、盆地。地貌是地球外貌的种种面目,是差别的地质条 件造就的,种种内外力作用后的效果。凭据形态 分类则可以划分出五大地形;凭据成因分类则有 喀斯特地貌、流水地貌、风蚀地貌、雅丹地貌等。
所以说,地貌的观点其实比地形要大。43.地形类型和地形特征地形类型是指人们对地表形态划分的基本 类型,一般分为五种,即:山地、平原、 高原、盆地、丘陵等。地形特征则是指在地表形态崎岖、起伏、 巨细等方面基本特点。
例如,华北平原的 地形类型是平原,地形特征是阵势平坦, 一望无际。44.地形与地质结构地形指地表的形态,而地质结构是地壳运动在地壳中留下的足迹,是地表之下的岩层发生变形和变位。45.地形和地形区:基当地形有5种: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而地形区要写详细名称。
例如,在答题时,问青藏高原的地形应该答高原,而问地形区应该答青藏高原。46.地形类型、地形特征、土地使用类型:地形类型是指人们对地表形态划分的基本类型,一般分为五种,即: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等。
地形特征则是指在地表形态崎岖、起伏、巨细等方面基本特点。例如,华北平原的地形类型是平原,地形特征是海拔50米以下,阵势平坦,一望无际。
土地使用类型分耕地(水田和旱地)、草地、林地、建设用地等。47.山地和山区山地是山所盘踞的地面,一般海拔500米 以上,地表崎岖不平。山地、丘陵连同比力崎岖的高原总称山区。
我国山地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山区 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48.山前冲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三者都属于由于流水的沉积作用,但位置有所差别. 山前冲积扇一般在河流的出山口四周; 冲积平原一般在河流的中下游; 河口三角洲则是在河流的入海口四周。49.峡谷、峡湾峡谷:V 形谷的一种,是狭而深的河谷, 多发育于地壳抬升的山区,河流强烈下切 而成。峡湾:冰川槽谷被海水淹没形成的狭窄的 海湾。
特点是狭长、曲折、岸壁陡峭,世 界最深的峡湾在南美的巴塔哥尼亚海岸, 另有挪威的西海岸。50.雅丹地貌与丹霞地貌雅丹:是由平行相间排列的吹蚀沟槽与垄岗组成的崎岖破碎的地面。通常发育在干旱的湖积平原上由泥质岩层经定向风沿裂隙不停吹蚀形成。
以新疆罗布泊雅丹四周最为典型。故名。
丹霞:发育于红色砂、砾岩层之上,沿岩层垂直节 理由水流侵蚀及风化剥落和崩塌退却,形成顶平、身 陡、麓缓的方山、石墙、石峰、石柱等奇险的丹崖赤 壁地貌称丹霞地貌。世界上丹霞地貌主要漫衍在中国、 美国西部、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以我国漫衍最广。
51.地壳、软流层与岩石圈地壳的规模是在地表以下、莫霍界面以上。软流层位于地慢上部,在地下约60千米—250千米至400千米处。
岩石圈则从软流层以上直到地表。三者的关系可表现为:岩石圈=地壳十上地慢顶部=软流层以上部门。52.耕作制度、复种指数与垦殖指数耕作制度是指农作物的栽培方式(熟制、结构 等)及与之相配套的农技措施的总称,是指一年 内在同一耕地上种植作物的次数。
复种指数是一农业地域一年内作物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垦殖指数则是一国或地域已开垦种植的耕地面 积与其土地总面积的比例,三者在一定水平上分 别反映出某地农业生产力水平、耕地重复使用和 开发的水平。
53.农作物与农产物54.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55.农业生产结构与农业地域类型农业生产结构:农业中各生产部门或各生 产种类所占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农业地域类型:由于动植物的差别地域 漫衍,以及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地 域差异,世界上形成了在一定地域内的较 稳定的、区域性的多种农业地域类型。56.农业类型与土地使用类型农业类型一般包罗立体农业、绿洲农业、 河谷农业、坝子农业、基塘农业、旅行农 业、特色农业、浇灌农业、订单农业等。土地使用类型分为:农用地(耕地、园地、 林地、牧草地、水域及其他农用地 )、建 设用地和未使用地三类。
附录:我国差别地域的农业生产特色西北地域的河西走廊、河套平原、宁夏平原的浇灌农业新疆地域的绿洲农业;西南地域云贵高原的坝子农业;横断山区的垂直农业或立体农业;青藏高原的河谷农业或高寒农业;都会,矿区周围的乳畜业;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南方季风区的水稻种植业;黄淮海中低产田的鱼塘—台田模式;内蒙古高原为草原牧场;新疆天山为山地牧场;青藏高原为高寒牧场。农业分类:按生产工具分 按投入-产出分 按产物用途分57.自然资源和能源自然资源是存在于自然界的、对人类有使用 价值的自然物质和能源,包罗土地、阳光、水、 空气、矿藏等。能源是自然界中能为人类提供热、光和动力等 能量的物质资源,如太阳光、煤、石油、天然 气、电、水、风等。
能源仅是自然资源中的一 部门,能源一定是资源,资源纷歧定是能源。58.土地荒原化(沙漠化)、盐碱化荒原化是指干旱和半干旱地域,由于自然 因素和人类运动(过分放牧,过分樵采, 过分农垦,水资源使用不妥,工矿交通建 设中不注意环保等造成的 )的影响而引起 生态系统 的破坏,是原来非沙漠地域泛起了类似沙漠情况的变化历程。土壤盐碱化是指土壤含盐量太高(凌驾0.3%),而使农作物低产或不能生长。
形成盐碱土要有两个条件:一是气候干旱和地下水位高(高于临界水位);另一是阵势低洼,没有排水出路。我国典型地域: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发生原因:(1)自然原因:频繁的旱涝气候(黄淮海平原);地形低洼;大气降水少,以浇灌水源为主。(2)人为原因:不合理的浇灌;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渭河平原)治理措施:引淡淋盐;井排井灌;生物措施;农田笼罩;合理的灌 溉,不能只灌不排;接纳喷灌、滴灌技术等 59.岛屿类型区分大类陆岛:原来是大陆的一部门,厥后与大陆分散了,可能是陆地下沉,海水入侵,也可能是由于断裂,海水淹没了断裂凹地。大陆岛的地质结构,生物界都与原来分散的大陆相似。
如格陵兰岛,台湾岛,海南岛等。火山岛:由火山自海底喷发而形成的岛屿。一般面积小,高度较高。
如:夏威夷群岛、亚速尔群岛,冰岛,阿留申群岛,斐济岛等。冲积岛:又称“聚集岛”“沙岛”一般位于大河流的出口、平原海岸以外由河流的泥沙或海中的泥沙聚集而成。如“崇明岛”珊瑚岛:热带或亚热带浅海中,珊瑚虫死亡后石灰质骨骼积累下 来,常年累月聚集在水下形成珊瑚礁,地壳上升露出海面即成为珊 瑚岛。如:大堡礁、马尔代夫、西沙群岛、南沙群岛等60.干旱与旱灾学生往往认为气候干旱就是旱灾,其实气候干旱的地域纷歧定发生旱灾,例如西北地域比华北地域干旱,可是华北地域旱灾严重。
61.光照与热量光照强纷歧定就热 量高,例如青藏高原光照强可是热量却 不足,四川盆地光照弱可是热量富足。
本文来源:亚搏手机在线登录入口-www.lygbicycl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