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建立70年来,我国农业生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不停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开创新局势,为国民经济连续康健生长和社会稳定发挥了庞大作用。日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生长研究所原所长李周研究员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回首了我国农业经济70年来的体制革新和生长变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生长研究所原所长李周研究员《金融时报》记者:新中国建立之初,经济生长的目的是恢复国民经济,加速工业生长,赶超蓬勃经济体。在此历程中我们接纳了哪些农业政策?农业经济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李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时,面临的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积累率很低的国民经济体系。要加速工业生长,赶超蓬勃经济体,必须最大限度地集中农业剩余。
政府实行了主要农产物统购统销政策。为了让农民严格根据统购统销计划举行生产,政府又推出了人民公社体制。
由此可见,扭曲商业条件、统购统销政策和人民公社体制,是实施赶超战略内生出的一套制度。中国凭借这套制度在人均GNP很低的欠生长阶段到达了10%以上的积累率、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人为和工业原质料价钱,在较短时间内开端建设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金融时报》记者:1978年以前的农业革新主要有哪些?起到了什么作用和效果?李周:为加速中国工业化集中农业剩余,只是国家农业政策的一个目的。国家农业政策的另一个目的是促进和稳定农业生长。
然而,农业生产关系的贸然变换不仅没有到达预期目的,反而使农业、农民和农村遭受了严重挫折。1978年前的农业革新是针对这些失误展开的。
革新涉及三个方面:一是缩小农业团体经济组织的基本核算单元,以淘汰“一平二调”的负面影响。二是调整农业结构和生长社队企业。以增强生产队的经济实力。
三是民主推荐生产队长。以试错方式找到乐于为团体经济成员做孝敬的领头人。从总体上看,团体经济组织的发展性太慢,生产谋划绩效连续改善的生产队的占比太小。
要真正改变中国农业的生长状态,必须举行能快速且普遍奏效的革新。《金融时报》记者:1978年革新开放以来,农村经济体制革新的希望如何?李周:这个问题可以从4个方面来看:一是农业革新。
中国的革新始于农业实行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是农业实行团体经济体制后农民应对经济难题的措施,并不是新现象;新现象是国家对这种做法由最初禁绝包产到户转变为不赞成但容忍它作为破例予以存在,再转变为认同它、支持它。
为了形玉成党和全社会共识,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论证了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社会主义性质,并提出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农业生产家庭承包责任制都恒久稳定的主张;1983年中央“一号文件”着重阐释联产承包责任制是“马克思主义农业互助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生长”和“我国农民的伟大缔造”这两个论断;1984年中央“一号文件”将土地承包期由3年延至15年。在三其中央“一号文件”的推动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中国农村获得迅速推广。农民获得土地承包谋划权后生产努力性高涨。
1979至1984年,按可比价钱盘算,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7.6%,加上农产物提价,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5%,大部门农民解决了温饱问题。中国农业革新实际上有两条线索。一是应对贫困的挑战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二是应对沿边地域生长更快的挑战实行对外开放。1978年11月18日,广东省宝安县石岩公社上屋大队建立了全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它在时间上并不晚于安徽小岗村的联产承包。
深圳农村其时接纳的开放措施包罗:瞄准香港市场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开展过境耕作;以股份分红和租借土地等形式生长种种类型的团结企业,开展小型来料加工和装配等;以赔偿商业方式生长规模化养殖业;开展疆域小额商业。农户成为生产谋划和经济核算基本单元后,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人民公社体制发生了矛盾,于是国家推出农村政社离开的革新,即把生产队改为互助社;打消生产大队,设立行政村;打消人民公社治理委员会,建立乡政府。这项革新于1985年5月全部完成。全国共建乡、镇政府91138个,建立村民委员会940617个,村民委员会下设立村民小组。
二是农产物市场革新。详细措施是逐渐缩小农产物统购征购规模,逐步淘汰统购征购数量,逐步培育农产物市场。1983年赋予农民谋划鲜活农产物的权利;1984年起大中都会逐步放开鲜活农产物谋划和价钱,形成由市场供求关系订价的机制;1985年起逐步放开食用油统购统销制度,1993年油料价钱全部放开;2001年国家开放粮食主销区的收购市场,价钱由市场调治;2004年国家全面取消粮食运输凭证制度和粮食准运证制度,严禁种种形式的粮食区域性封锁,凡切合条件的谋划者均可到场粮食收购经销,形成了公正竞争、规范有序、全国统一的粮食市场。三是农业要素市场革新。
农业劳动力流动原先是不受限制的。1958年,为了控制都会享受低价农产物的人数,国家制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挂号条例》,限制农民进城务工。1985年返城知青安置完毕后,政府逐渐放松农民进城务工的限制。农地革新举措是:赋予农民承包谋划权,激励农民生产谋划努力性;延长土地承包期,约束乡村干部随意变换农民承包行为;发表土地承包谋划权证书,限制团体经济组织随意调整土地;制定和实施《农村土地承包法》和《物权法》,把土地承包谋划权上升为受国家执法掩护的产业权利。
金融革新举措包罗恢复农村金融机构,政策金融与商业金融分散,农村商业金融与互助金融分散,规范民间金融和支持非营利金融,放松利率管制、放宽准入条件和促进农村金融机构、金融工具和金融产物创新。2005年中国农村生产要素的市场化水平为60.6%,到达市场经济的临界水平(60%);其中劳动力市场化水平为80%,土地市场化水平为52%,资金市场化水平为50%。四是农业谋划治理体制革新。
革新的内容包罗:以重点行业作为革新试点,如建设官方兽医制度和健全兽医防治体系,把行政执法职能与服务职能分散开;以重点产物作为革新试点,如新疆的棉花、黑龙江的大豆、广西的糖业、沿海省区的渔业;以重点职能作为革新试点,如对生产基地和批发市场实行强制性质量宁静检测,建设健全农产物追溯制度;以重点地域作为革新试点,如在特定县市举行农科教、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治理体制革新。革新的举措包罗:理顺部门关系,解决职能交织、重叠的问题;做好职责分工,提高各项治理的互补性;建设制度化的部门商量机制,保证部门事情协调一致;实施政务公然和责任追究制度,确保权力受到监视;把乐成的做法转为执法法例,为依法治理缔造条件。《金融时报》记者:对70年来我国农业经济的体制革新,您作何评价?李周:中国农村革新至少有三方面的借鉴意义:一是循序渐进。
一步步走,通过深化革新把坏牌一张一张处置惩罚掉,积小胜于大胜;有快有慢,区别看待,有的一步到位,有的逐步到位;走走停停,经济运行状态好时推进,经济运行状态差时暂停,将革新置于风险可控规模内,逐步完成经济转型。二是计谋温和。
详细到农地上就是实行私有因素与公有因素相融合的土地团体所有。有些学者总诉苦中国农村土地团体所有制的产权模糊性。
革新以来中国农业保持40年稳定增长的事实讲明,这个模糊性的负面影响是有限的,它的利益却未获得关注:其一,土地更换较为容易。它使现实中设施大棚一排排、一个个整齐划一。其二,土地流转较为容易。它使我国农地流转显着快于东亚其他经济体。
其三,土地连片治理和耕作较为容易。它使我国这两方面的推进优于东亚其他经济体。
最重要的是它使落实耕地红线较为容易。我们要对现行农地制度保持自信,并通过深化革新扬其长避其短,使其越发适应生长现代农业的需要,而不走恪守陋习和刻意摧毁两个极端。三是相互包容。无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还是生长乡镇企业和劳动力进城,都是亿万农民的自刊行动。
这些行动改变了农产物短缺状态,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缩小了城乡生长差距。这是农民成为中国革新最坚定的支持者的重要原因,也是他们险些都不再乐意以土地换户籍的重要原因。政府尊重农民的选择,对挑战意识形态和体制框架的行为接纳包容态度,是农村革新取得乐成的极为重要的因素。近40年来,政府与农民的包容是随着农村革新深化不停递进的。
第一阶段的革新旨在解决农民贫困和食物短缺问题。政府通过推行家庭承包责任制、提高农产物价钱和缩小统购规模、淘汰统购数量等措施将农民的生产努力性充实释放出来,形成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第一次互补。第二阶段的革新旨在建设市场经济体制。
政府通过发育产物和要素市场,勉励土地流转和劳动力流动将农民增加技术和收入的时机充实释放出来,形成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第二次互补。第三阶段的革新旨在建设现代农业和实现城乡一体化。政府通过确权发证、勉励适度规模谋划、培育职业农民和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措施落实农民的土地股权、产业收益权和享有政府提供的种种公共服务的权益,形成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第三次互补。
根据世界银行接纳购置力平价和2018年国际元所做的盘算, 1950年中国人均GDP只有198国际元,划分为印度、巴西和南非的21.3%、6.1%和2.9%。革新前的生产关系冒进对中国经济增长发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但就五个金砖国家比力来看,中国经济增长还是跟上了它们的节奏。1978年中国人均GDP732国际元,划分为印度、巴西和南非的48.4%、6.7%和6.4%。同1950年相比,划分提高了27.1个、0.6个和3.5个百分点。
1978年实行革新开放战略以后,中国经济泛起了连续的高速增长,中国人均GDP1992年为2113国际元,凌驾了印度(2068国际元);2014年为145243国际元,凌驾了南非(13998国际元);2016年为16391国际元,凌驾了巴西(15892国际元)。现在唯一没有凌驾的是俄罗斯,但同它的差距显着缩小,由1960年和1978年的4.1%和3.1%,提高到2018年的61.5%。这是全国人民配合努力的效果。
其中,农业和农民以农产物价钱铰剪差、农村土地划归国有和农民工进城打工等方式,连续地为这些成就的取得作出了重大孝敬。回首历史,我党以平均地权为切入点激励农民的革命意识,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以还权让利为切入点激励农民的革新意识,赢得了经济体制转型的乐成;现在应以赋权增能为切入点激励农民的创新意识,去赢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的胜利。
泉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本文来源:亚搏手机在线登录入口-www.lygbicycle.com